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

三個媽媽的故事

有時候想來,就覺得自己很幸運!
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,做著現在正在做的事,其實背後都是有原因有故事的。
我的料理說起來不是什麼名菜,但或許有人會覺得,有一種講不出來的溫暖,像媽媽的味道。
確實,在我研究料理的路程中,除了自己濃厚的興趣及領悟力之外,影響我至深的三個媽媽功不可沒。


首先當然是我的母親。
母親自從嫁給父親之後,就是屬於廚房的女人。終其一生,都在伺候別人,伺候公婆、伺候老爺、孩子出生後又繼續伺候孩子。所以她可以說是在廚房裡摸索一輩子的北方麵點及菜色,母親熟練的手藝,甚至曾在萬隆開過小吃店。我因為是家中老么,從小就跟在媽媽身邊打轉,母親生我時已經四十七、八歲,她大概也怕自己的孩子以後吃不到媽媽味,所以要我學著做一些餃子、麵餅類的家鄉菜,自己也可以解饞。就這樣從小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,學著學著,打下很好的麵點類基礎。現在連哥哥們想念媽媽的味道,都由小弟我親自下廚做給哥哥們吃。
或許潛意識裡,總覺得自己傳承了母親的手藝,對於開一間稍具規模的食店也像是完成母親的心願,所以,開店的夢想在我內心始終不曾放棄。而為了在中式麵點方面再精進,除了母親傳授給我的訣竅之外,我還曾經進入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研習中式米、麵點的製作。

第二位是溫蒂老師。
溫蒂老師曾跟隨美國四季飯店主廚James關學習廚藝,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正式廚師的資格。之後多次遠赴歐洲,探索歐式料理同時從事教學工作,對於歐式鄉村料理特別擅長,並精通各種香草、乳酪的運用。
在我接觸香草植物之後,間接認識了溫蒂,她是領我進入義式料理的老師,她天生聰慧的料理人特質,食材到她手上總是很快能變出令人驚豔的菜色,跟她學習的這個階段,很快讓我將中式基礎與西式精髓融會貫通。對於料理上的組合搭配、靈活變化有打通任督二脈之感。



第三位是印度媽媽。
好幾年前,印度朋友因為工作派駐在台灣,印度朋友的媽媽偶爾來台灣看看兒子一家,我因為到他家作客,覺得印度媽媽的菜非常好吃,所以特別情商請她教我做一些印度料理。老人家大概很少遇到對料理這麼有興趣的人,所以她幾乎是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。
印度媽媽二十幾歲跟她先生結婚,從一個原本不會做菜的人,跟她婆婆學作印度菜,直到如今,只需要家常食材就能熟練的做出一桌子好吃到流淚的美食。可說變化很大,印度菜說起來也相當的博大精深,加上食材及飲食習慣差異,就料理而言絕對是另一個全新的境界。但是印度媽媽所傳授給我的,除了料理上的技巧之外,最重要的其實是,一種可貴的料理精神。那就是她在料理過程中,絕不浪費一點一滴的食材。一位料理人,不管擁有多精湛的技術,如果不能從尊重、珍惜食物這個點出發,總覺得少了點什麼。
印度媽媽的孩子們分住在亞洲各地,她也常笑說我是她在台灣的兒子。後來印度朋友派駐韓國,我又好幾次趁印度媽媽探親時,去韓國會合請她傳授一些料理祕訣,這些心得日後再跟大家分享。


三個媽媽分別開啟我不同的料理視野!讓我受用無窮,我也將這些媽媽們的好味道,傳遞到食物之中,希望大家都能品嘗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